1前言
校企合作办学本质上是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拓展和延伸,其作为高等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的突破点逐渐浮出水面,从国外“一年三学期,工学交替”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到目前教育部、科技部力推的“政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都优化了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但另一方面“就业难”、“用工荒”也日趋显现,就业大军逐年增长、用人单位却招不到急需的技术人才。这也直接拷问现有的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其症结到底在哪里。
2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校企合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目标不清晰,定位不准
校企合作办学各个高校都在提,都在深入的进行。但高校自身在高等教育中所处的层次、地位不同,决定了其与企业的合作方式、合作内容不同。研究型大学与企业的合作重点在试验、在研发、在创新。地方本科院校对其最基本的要求即是规范性,本科合格评估、审核评估检查的内容也主要以规范性为主。这就决定了地方本科院校在做好教学规范性后结合自身特点进行校企合作,这种合作重点在实验而不是试验,在工程技术而不再研发、在应用而不再创新。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用”,在于掌握一门专业技能,合作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操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形成一种技能。
2.2 强化实践教学的理念不突出
校企合作的目标明确后,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应形成一种共同的理念,即重视实践教学、优化强化实践教学。一方面口头上重视实践教学,另一方面实际教学中又以理论教学为主,以实践教学的条件、环境、基础薄弱为借口而敷衍甚至应付实践教学。
2.3 校内实训中心、校外实践基地建设薄弱
实习基地少,建设力度差。实践教学的开展基本上以专业教师的人脉、资源为基础来进行,缺乏长远的制度设计。政校企合作的口号喊得响亮,缺乏可执行的细则。高等教育大众化后,学生一窝蜂似得涌向企业,根本不顾及企业容纳能力。政府和学校在校企合作方面经费投入低、人员投入少,企业接纳实习学生的积极性很低,甚至拒绝实习学生的现象日益增多。
2.4 实践教学师资力量亟待提高
具有实际工程经验的工程师数量少。双师型教师多数是考取过注册职业资格证书、或在企业有过短暂的实习,是一种名义上的双师,缺乏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真正的工程师。多数教师从高校毕业后便从事教学工作,缺乏系统的工程训练,难以胜任具体工程的实践指导工作。
2.5 教学评价机制缺位
现行的教学评价机制仍以学校组织的评价为主,学校既是评价规则的制定者,又是评价实施者。是一种彻头彻尾的自我评价,评价结果的优秀是一种自我感觉良好的优秀。缺乏第三方评价机制、缺乏社会监督机制。此外,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的付出,难以像理论教学一样易于衡量,教师的付出难于评判。对于敷衍了事应付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缺乏科学的考评机制。
3 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3.1 找准专业建设和企业人才需求的切入点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必须以企业的人才需求为出发点。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二者要紧密结合,找准企业人才需求这一核心。这是在目前资金支持不到位,校企合作中最能打动企业,吸引企业深入校企合作的亮点,也是现阶段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
3.2 搭建校企合作的平台
校企合作的平台实际也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平台。政校企合作首先要调动企业的积极性,要让企业积极的搭建校企合作平台,这就要求政府在企业接纳一定数量学生、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的同时,要积极的从税收方面给予奖励,引导企业投身到校企平台的建设中,激发企业的积极性,国外在这方面有许多成功的先例。其次学校要主动了解企业所需,企业紧缺什么样的人才,急需解决哪方面的技术难题,学校急企业之所急,主动解决企业之所需,二者实现良性互动才能构建真正的校企合作平台。最后政府的引导是关键,要通过引入社会监督机制解决政府的懈怠、不作为问题。
3.3 加大投入,尝试园区性实习、实训模式改革
近几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日趋严峻,除了高校盲目扩招的原因外,校企合作平台效率低下也是主要原因之一。要解决就业难的问题,一方面高校要主动以市场需求为目标调整专业结构,积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搭建企业急需的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平台。另一方政校企三方均应加大投入,积极尝试园区性实习、实训模式改革。政府加大资金投入或积极进行财税方面的减免,高校以企业人才需求为目标加强学生的实习、实训,企业在园区中为实习学生提供实习场地、设备,满足学生技术训练要求。
3.4 积极进行课程体系的调整
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修)订过程中要积极引入相关行业、企业人员的真正参与,聘请有关行业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各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以企业需求为导向进行课程体系的调整。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量,优化实践课程结构,健全实践教学环节,实施阶段性的综合实践训练。
3.5 优化实践教学师资
像引进博士一样,从待遇、住房、配套措施等方面加强对优秀工程技术人员的交流和引进。以高水平的优秀工程技术人员为引领,强化对在职在岗教师实践教能力的培训、培养。摆脱学历、职称结构的束缚,建立校企动态交流的稳定的实践师资队伍。
3.6 建立健全实践教学的综合评价机制
企业的需求是否满足、实践训练的目标是否实现,不应仅仅以指导教师的评价为准,而应建立全方位的综合评价机制。学校应明确考核标准和考核办法,主要从规范性进行评价;企业应从技术的角度从实践教学的可应用性进行评价;学生应从学习知识的角度从掌握程度进行评价。
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日益成为增强区域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成为一个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方面。作为经济社会的基层社区,文化建设不只是一种经济或物质化的行为,更深层的意义在于通过社区文化的融合造就现代的先进文化理念,值得人们深思熟虑。
1基层社区文化发展不足的原因剖析
毋容讳言,当下的基层社区文化建设进步明显,但十分不足,往往停留在经济或物质化的行为上,体现为表面的多、内在的少;形式的多、实际的少;浅表的多、里层的少;说白的多,做工的少。不少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仍然单调贫乏,常常是支张桌子打麻将、开口闭口斗地主、神秘兮兮传迷信、大张旗鼓搞封建,赌博博彩、丧事大办比比皆是,算命相面、装神弄鬼非常普遍。究其原因:
(1)基层社区文化建设认识不足。有的基层政府对文化建设认同不足,忽视文化建设对社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有的基层政府认识到了却不愿尽力投入人力、物力、财力、精力,因为基层社区文化建设投入 “难见政绩”,不算 GDP。致使社区文化建设缺少政策性的措施保障和持续发展的后援助力,发展参差不齐。
(2)城乡(区)文化互动差强人意。城乡(区)文化资源没能有效整合,各种文化资源尚未对社区文化消费市场的开发提供强有力支援,城市文化对农村的辐射力度尚显不足,各具特色和个性的城乡文化交流、融合难以开展,不仅城镇社区、特别是农村民间的优秀文化项目时空有限、市场不足,甚至影响有些民间优秀文化项目的传承后继、濒危弘扬。
(3)城乡(区)文化发展状况不平衡。近年来,政府虽然加大了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但尚难从根本改变城、乡(区)文化差距仍然较大的状况。主要表现为:一方面,城乡文化生活落差较大,在当前的很多农村,电视基本是广大农民的唯一公共文化消费,城市普遍的信息高速公路尚未畅通到乡村基层,致农村基层社区居民视野受限、理念滞后;另一方面,很大一部分农民进入城镇基层社区变成边缘居民,同原城镇居民缺乏交流,融入城市文明、享受城镇公共文化存在主客观困难。
(4)基层社区文化体制不健全。一些地方基层文化事业机构、编制等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基层文化建设队伍不健全、不稳定,特别是乡镇和街道文化机构、文化干部数量较少且兼职现象严重,业余性质突出,严重影响基层文化工作的亮点出彩和创新发展。
2基层社区文化发展的途径探讨
基层社区文化建设是一个重要的系统工程,需要高度重视,城乡结合,统筹兼顾,科学规划,大力投入,使之在广阔的途径上快速健康发展,以适应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新常态。
(1)广泛宣传,群策群力。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先进文化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心骨、精气神,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战略性的地位和作用。要加大基层社区文化建设的宣传力度,广泛争取社会各界和各级政府的支持,调动一起积极因素,构建“以政府为主导、基层为重点、社区为依托、居民为对象”的文化建设网络。因此,政府应积极统筹城乡文化建设与整合,加大对基层社区文化建设的投入,采取必要的政策倾斜,落实各项文化建设项目,确保农村文化的健康发展。
(2)政府主导,统筹规划。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是文化发展的基本任务;提高公民素养,是文化建设的作用意义。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政府责无旁贷,要在保障资金、健全体系、注重实效上引入新思路、探索新途径、创新新体制。要加强基层社区文化阵地建设,把城镇社区文化中心建设纳入市政建设规划,把农村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建设一批综合性、多功能、有特色的公共文化设施。要探索以国家财政投入为主,综合运用多种形式的财税优惠政策为辅,促使各类社会资本和生产要素向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合理流动,形成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由政府与市场共同提供的互动机制。要积极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引导公益性文化事业面向基层、面向群众、面向社会,着力提高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和开放水平,提高文化建设的影响力。
(3)以人为本,重视人才。人才是事业发展之本。统筹城乡文化队伍建设,是实现社区文化持续发展的关键。要花大力气建设队伍精干、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基层文化队伍,要依托重点文化产业和项目,以文艺团队、俱乐部等非营利组织的形式,把广大文艺工作者、爱好者组织起来以发挥作用,要制定相应措施,采取一定的形式对基层社区业余文艺骨干开展定期免费培训,要积极支持民间文艺表演团体、特色文化项目传承人的传、帮、带,要着力培育文化能人、文化带头人、民间艺人,充分发挥他们在活跃基层文化生活、传承发展民族文化方面的作用。
(4)城乡融合,市场整合。基层社区文化建设的良好发展,还要因应因习惯传统,需要规模助推,形成气候、养成习惯。这就要求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有机结合,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和谐融合,政府力量和市场力量有力交汇,通过城乡(区)统筹,依托经济优势、文化资源,努力形成较为齐备的文化体系,达到一定的规模发展态势,推进社区文化建设,促进城乡(区)文化均衡、和谐发展。
3结语
基层社区文化建设是一个大的范畴,其建设必然是一个系统工程,当下情势是亟待统筹兼顾城乡、推动市场、创新体制、加大投入、丰富形式、扩展内容。具体做法如:调整产业结构,引导文化产业进行深度整合;培育城乡文化市场,引导城乡居民文化消费;降低准入门槛,放宽民间兴办文化的领域;广泛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保护社区优秀文体活动项目;按照适合、健康、有益、多样原则,调动基层社区的全员参与,等等。
本站内容如无特别说明,均来自网络和网友投稿!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删除。
- 上一篇:会计造假的原因
- 下一篇:非税收入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 非税收入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 解谈政府债务与经济增长外债
- 会计造假的原因
- 规范代理银行管理 提高资金收付效率
- 烟草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现状
- 外籍人个人所得税征收现状分析
- “三公”经费控制的主要方式
-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特点